近日,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“沐爱而行” 志愿者团队在指导老师蔡克文的统筹引领下,携手黄合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“三艺微光” 留守儿童陪伴计划。此次活动严格遵循课程设计,以 “学业筑基 + 素养赋能 + 安全保障” 为核心框架,为 40 余名 6-12 岁留守儿童(分设低年级 “艺韵班”、高年级 “艺星班”)构建系统化暑期成长课堂,让高校专业教育资源深度扎根乡村沃土,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注入专业与温情。
一、学业筑基:聚焦 “教育断层”,筑牢知识根基
针对暑期作业无人辅导的痛点,团队将每日9:00-10:00 设为作业辅导时段,结合两班学情精准施策:
艺韵班(低年级):志愿者采用“游戏化辅导” 模式,通过 “数玉米学算术”“拼字卡识汉字” 等趣味形式,解决低年级学生基础认知难点,本周累计完成 200 余道基础习题辅导。
艺星班(高年级):以“小组互助 + 重点精讲”为主,聚焦数学应用题、语文阅读理解等难点,志愿者针对“分数计算”“段落概括”等共性问题开展专题讲解,帮助 20 名学生攻克作业瓶颈。
此外,两班同步开设阅读课,通过 “大声朗读”“故事续编” 等活动,培养阅读兴趣,本周共完成《乡村的孩子》《自然的秘密》等 5 篇乡土主题文章的共读。
二、素养赋能:多元课程落地,激活成长潜能
首周课程严格按照课表推进,融合音乐、科普、心理、手工、绘画、手指舞等多元内容,实现 “艺术熏陶 + 能力培养” 双提升:
(一)艺术浸润:用旋律与画笔点亮童心
音乐课:艺韵班学唱《萱草花》,通过拍手打节奏掌握基础韵律;艺星班练习《上春山》分句演唱,体会旋律起伏与情感表达的关联,志愿者现场录制演唱视频 12 条,记录成长瞬间。
绘画与手指舞:艺韵班开展 “手形创意画”,将手掌轮廓转化为 “小鸟”“花朵” 等形象;艺星班学习《左手右手》手指舞,结合动作协作理解 “同伴互助” 意义,两班共完成绘画作品 45 幅,手指舞视频 8 段。
(二)实践探索:以科普与手工联结生活
科普课:围绕“安全用电”主题,通过“触电情景模拟”“电器使用规范问答” 等互动,强化安全意识,参与学生均能准确说出 3 项用电禁忌。
心理与手工:心理课以 “情绪管理” 为核心,通过 “情绪卡片分类”“情景化解惑” 活动,引导孩子识别并调节情绪;手工课制作 “创意姓名牌”,用彩纸、黏土打造个性化标识,在“姓名牌发布会”上促进同伴认知,共完成手工作品 40 件。
三、执行保障:全流程护航,让实践更安心
团队严格落实黄合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保障机制,筑牢安全与服务防线:
安全管理:每日执行 “签到 - 课程 - 签退” 全流程登记,与家长签订《安全协议》40 份;配备防暑药品、消毒用品,教室每日通风消毒 2 次,确保环境安全。
物资保障:由村部统一提供画笔、彩纸、手工材料等耗材,按课表精准发放,本周累计消耗教学物资 3 批,均做到台账清晰、按需调配。
反馈机制:建立“每日小结”制度,志愿者记录课程成效与学生表现,形成首周实践报告,为后续课程优化提供依据。
活动推进过程中,两班学生出勤率始终保持 100%,作业完成率提升至 90%,超 85% 的孩子主动融入课堂互动,在学业进步与素养成长中收获满满。这份成果的背后,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“沐爱而行” 志愿者团队的专业付出,是指导老师蔡克文的悉心统筹,更离不开黄合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全力协作 —— 多方携手,让 “三艺微光” 的温暖在乡土间持续传递。
接下来,“沐爱而行” 团队将继续与黄合村党群服务中心紧密联动,深耕 “学业 + 素养” 双轨模式,循着预设课程稳步推进,让艺术教育的微光、公益服务的温情,持续照亮黄合村留守儿童的暑期成长路,用专业与坚守书写校村协同育人的动人篇章。
图文编辑:吴婷 秦好
一审:王祺玥
二审:蔡克文
三审:方隆极